王献之的行草书代表作
王献之最著名的书法是什么
王献之最有名的书法作品有《鸭头丸帖》等,都是唐朝的摹本。他的《鸭头丸帖》是行草字体,仅15个字,却成了国宝。清代吴其贞在《书画记》里对此帖推崇备至,认为此帖“书法雅正,雄秀惊人,得天然妙趣,为无上神品也”。他笔下的这部作品,下笔熟练挥舞,极具自信感,笔画连绵宛曲,充满了韵律感,而且墨色枯润相间,有着散朗舒展的特点。该作品清晰地反应出王献之书法的特点,那就是险劲而又妍媚的气韵。
从对书法发展的影响来看,王献之虽然不能与他父亲相比肩,但是其做出的贡献也是重要的。王献之在继承王羲之传统书法的基础上,又开创了行书新的流派。后世一些大书法家都曾向王献之学习其精髓,狂草一派便是由王献之的草书发展而成的。为了纪念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功绩,人们将其与父亲并称为"二王",并且有"小圣"的称号。
王献之楷书书法风格作品中,个别地方能不能出现其他书体的特征
可以的。王献之的书法是传承了其父王羲之的书法风格,端庄大气,沉稳精到。结字规矩平和,笔画精熟。在书写王献之风格的楷书中,有的点画或结构掺揉一些其它书法风格,是可以的。比如欧体、柳体、褚体,都没问题。这样显得作品更具活力,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。
王献之的草书作品是
王献之是著名的书法家,《鸭头丸帖》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。二行,文曰:“鸭头丸,故不佳。明当必集,当与君相见。”共十五字,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。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。全帖用墨枯润有致。姜夔《续书谱·用墨》说:“凡作楷,墨欲干,然不可太燥。行草则燥润相杂,以润取妍,以燥取险。”
《鸭头丸帖》两层意思,蘸墨两次,一次一句,墨色都由润而枯,由浓而淡,墨色分明。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。
“稿行之草”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,《鸭头丸帖》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。
王献之的《中秋帖》体现了什么样的行气风格,书法鉴赏
1、在点画方面:
《中秋帖》的点画柔婉,富于变化。王献之是以楷法写草书的典范,在笔画圆转处应用楷书“起伏顿挫”之法、“节节换笔”之法,运用得恰到好处,自然流畅。清包世臣在《安吴论书·答熙载九问》中所说的:“世人知真书之妙在使转,而不知草书之妙在点画,此草法所为不传也。
大令草常一笔环转,如火箸画灰,不见起止。然精心探玩,其环转处,悉具起伏顿挫,皆成点画之势。”这都在《中秋帖》中有体现。以“等”字为例,“等”字最末两画竖钩和点,王献之将其连写,又在圆转处加以顿挫。审视之后发现,圆转部分其实并不圆,而是由几个很短的直画组成。
《中秋帖》结字中宫较紧致,其点画的弹性和相互间的张力都明显要小。放得开、收得回、连得顺,是技术考量的重要尺度,此帖笔画全连,“复”“不”之间的连带,不太畅达;“不得”两字,略嫌拘束。当得起“神韵独超,天姿特秀”的赞誉
2、在用笔方面:
《中秋帖》用墨浓重,转笔圆转外拓,起笔或藏锋或侧锋,提按自然,整幅字的笔画偏于丰肥,但又有个别瘦劲的连笔和字做补充,显得疏密得当、粗细变化。
其用笔婉转流动,一气呵成,有“一笔书”之妙。而且《中秋帖》在草书中穿插了行楷,如第一行的“相”、第二行的“胜”等字。写的时候有快有慢,运笔有疾有缓,富有节奏感。
其墨迹线条富于弹性,于粗细环转中展现干净利落。字与字间搭配得宜,相顾生辉。行笔看似迅疾,却刚健圆润,妍媚多姿,点化疏朗,顾盼有情,结体筋骨开张,清劲端和,用墨随和而带有一种苍浑华滋的自然变化,其环转起落分明,通篇显得笔力矫健,气势磅,给欣赏者一种酣畅淋漓之感。
该贴前六字一笔贯通而下,其后连多断少,形势宏逸。逐字细看,“中秋礴”两字相连,尔后稍作停顿,又一气将“不复不得”四字横扫而出,线条回环起伏,长而不乱,翻转勾连,疏密有致。在“不复不得”之后,又以行楷书一“相”字,端庄饱满,一本正经。
与此帖中其他21字相比,“相”字给人突兀蹊跷之感,引人思索。过了“相”字,笔锋再次急起直追,震荡绵回,直至终了。
3、在气势方面:
《中秋帖》整幅作品气势磅礴、雄迈飞动,与传世的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那种含蓄、古雅、流美的草书风格相比,显得神气外露;与王献之《鸭头丸帖》、刻帖《十二月帖》等相比,也略有差异。
特别是写到最后一个“军”字,竖画向下延伸舒展,显得气势奔放,但没有一连到底。正是“大鹏抟风,长鲸喷浪,悬崖坠石,惊电遗光”。但这种放纵豪情中,又蕴藏着清雅洁净的气息,再现晋人书法那种天然去雕饰、秀媚洒脱的时代风貌。